微信询价
隐晶质石墨(又称无定形石墨)是一种晶粒微小(通常小于1 μm)、表面呈土状的天然石墨资源,其品位一般为60%~85%。随着晶质石墨资源的逐渐枯竭,隐晶质石墨因其储量丰富且可作为制备石墨烯的重要原料,已成为战略性矿产开发的重点。然而,隐晶质石墨中常伴生石英、高岭石、伊利石等杂质矿物,需通过选矿提纯才能满足工业应用需求。
一、物理选矿法
1. 选择性絮凝法
该方法通过向悬浮液中添加高分子絮凝剂,选择性吸附目标矿物并形成絮凝沉淀,实现杂质分离。例如,徐鹏等以硅酸钠为分散剂、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,对吉林春石隐晶质石墨进行提纯试验,固定碳回收率达40%。该法工艺简单、成本低,但悬浮液稳定性差,提纯效率有限,适合预处理阶段。
2. 浮选法
浮选法是隐晶质石墨提纯的核心工艺,利用石墨的天然疏水性进行富集。其关键参数包括:
· 捕收剂:煤油为常用捕收剂,但任瑞晨等发现A3油(烃类油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物)对隐晶质石墨更具特效性;
· 起泡剂:甲基异丁基甲醇(MBC)的气泡稳定性优于传统2#油;
· 抑制剂:六偏磷酸钠分散效果优于水玻璃;
· 工艺条件:原矿细磨至<0.074 mm占95.68%、磨矿时间17分钟时,精矿品位显著提升。
浮选法适应性广,但需根据矿石特性优化药剂组合,且对微细粒石墨回收率较低。
3. 高温煅烧法
利用石墨耐高温(升华点4500℃)特性,在2700℃以上使杂质气化脱除,可获纯度>99.99%的高纯石墨。该法适用于半导体等高精领域,但能耗高、设备要求苛刻,应用范围受限。
二、化学选矿法
1. 氯化焙烧法
将石墨粉与还原剂混合,在1200℃下通入氯气,使杂质生成氯化物挥发。李维业等对四川河口石墨矿的试验表明,该法回收率高、成本较低,但尾气处理困难,易造成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。
2. 酸浸法
通过酸液溶解杂质矿物,常用氢氟酸(HF)或混合酸。例如,胡鸿雁等采用3 mol/L氢氟酸酸洗,可有效去除硅酸盐;但HF毒性强,需严格防护。为提升效率,常联合碱处理(如NaOH熔融),形成酸碱联合工艺。
3. 酸碱法(高温熔融法)
将石墨与NaOH高温焙烧(450~900℃),生成可溶性硅酸钠,再经酸洗除杂。张跃峰等研究表明,NaOH与石墨质量比0.35时提纯效果最佳,但过量NaOH会生成难溶铝硅酸盐,反而降低效率。该法工艺成熟,但流程复杂、废水污染严重。
三、物理-化学联合法
为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,常将物理与化学工艺结合。例如,先通过浮选初步富集,再采用酸碱法深度提纯。联合法可降低能耗与污染,但需优化流程匹配,避免二次杂质引入。
隐晶质石墨的选矿提纯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,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综合考虑矿石性质、提纯要求、成本效益以及环保等多方面因素,合理选择或组合选矿方法。
如果您有石墨矿需要选别,欢迎来电咨询。